9月26日,杭州亚组委举行“绿色亚运”主题新闻发布会,分享绿色办赛经验。作为亚运史上首届“碳中和亚运会”,杭州亚运会把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理念融入亚运会筹办全过程和各环节,尤其是在场馆建设方面,更是将绿色贯穿始终。
杭州亚组委场馆建设部部长邱佩璜表示,在场馆绿色的规划过程中,组委会倡导“杭州为主,全省协同”的原则,立足于现有场馆。54个亚运竞赛场馆中,仅有12个为新建,其余均为改建或临建;31个训练场馆全部利用现有或已规划的场馆作适当改造。“每一个场馆都非常有特色,富阳银湖体育中心、富阳水上运动中心、淳安界首体育中心等场馆都与富春山水、千岛湖景实现了完美融合。绍兴攀岩中心则由一座废弃的矿山‘蝶变’为亚运场馆,融合了建设与环境优势,将整个废弃矿山华丽转型为一个岩壁芭蕾的舞台,做到变废为宝。”
在场馆设计上,创新制定绿色规范,明确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自然环境、绿色运营等场馆建筑全寿命期内绿色健康的设计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场地设计、建筑规划设计、结构设计、建筑材料等10个方面要求,将“绿色健康建筑”的理念融入到场馆建设的全过程。“特别是我们首创国内大型赛事场馆《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导则》,对场馆建筑材料选择、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各环节明确了具体实际的要求,规范亚运场馆室内环境质量发展要求,这为大型场馆设计提供了‘杭州经验’。”
“在绿色设计的引领下,亚运场馆充分的利用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节能减碳,绿色践行取得了明显成效。”邱佩璜表示,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屋顶的雨水收集系统,用作场馆中庭、水系及喷泉、灌溉,每月可节省35%的水,平均每天节水约1000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游泳馆、临安文体会展中心应用导光管无电照明系统作为日常照明,每年照明节能可达30%。
杭州亚运会遵循平衡绿色和节俭的办赛理念,以奥体中心游泳馆的水处理技术为例,每一滴水都要“过七关”,水质非常好,整个水处理技术,预计能轻松实现常年“不换水”。“杭州亚运延期后,在一年运行中,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新的自来水进入。”邱佩璜说,这得益于馆内采用的世界一流水处理技术,一滴水要经过7道关,24小时循环,水质全部符合国际赛事标准。
在施工方面,亚运场馆优先使用绿色建材,对建筑废料进行绿色循环处理。宁波亚帆中心爆破产生的近76万立方米的土方石子,都用于就地的海域防洪堤建设;在黄龙体育中心改造时,老化渗漏的管道没有一拆了之,而是采用了管道内壁修复技术,在原有内壁上形成一道保护膜,让这些老管道获得新生,此外还采用“移动反击式破碎站”技术,能将建筑垃圾破碎并自动分类,以作为建筑原料循环利用。
对场馆而言,最大的绿色和可持续是赛后能高效地为全民健身服务。亚运场馆设计师代表裘云丹以黄龙体育中心改造项目为例进行了说明。“我们整合开放了篮球、网球、游泳等13个全民健身项目,每天可容纳6000余人次。另外还设计了一条1000米长的空中跑道,供市民健身使用,截至8月底已吸引近40万人次前来锻炼健身。”
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的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是杭州亚运会的主媒体中心,同时承办壁球项目的比赛,兼具酒店接待的功能。此前,这里每年产生各类垃圾4000吨。为了推动“垃圾源头减量”,博览中心引进了垃圾分类智能化系统,对场馆、酒店区域产生的垃圾实时统计分析,并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此外,壁球馆比赛结束后,玻璃墙、观众席等设施都可拆卸再利用。
杭州亚运会是首次开展“无废亚运”实践的亚运会。“无废亚运”的概念是力求在亚运会筹办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产生,即垃圾减量化、同时提升废物的循环利用比例,也就是垃圾资源化利用。
杭州亚组环境保障部副部长孟祥胜透露,杭州亚运会在绿色能源领域也实现了两个首次。一是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电供应。通过绿电交易,将新疆、青海的光伏电和内蒙古的风电,通过特高压电网输送到浙江。同时,浙江省内分布式光伏电和海上风电也参与了绿电交易,绿电总成交电量6.21亿千瓦时。另一个首次是开幕式主火炬首次使用甲醇燃料,该燃料利用焦炉气中的氢气与从工业尾气中普及的二氧化碳合成,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此外,杭州亚运会筹办以来,社会各界积极做出响应绿色亚运号召,热情参加亚运会绿色行动,参与人次已超过2亿。其中,“人人1千克、助力亚运碳中和”活动,参与人次破亿,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亚运城市环境提升专班副主任邵伟华表示杭州亚运会的举办极大的提升了杭州城市的品质,“我们坚持以‘绿色’为城市环境底色,以‘绣花’功夫实施‘匠心提质绣杭城’专项行动,推动城市环境,实现‘颜值’、‘内涵’双提升,让更多市民游客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增强‘杭州印记’。”
“绿色是杭州亚运会办赛理念之一,也是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亚运是一种理念,也是一个承诺,更是一次行动,这个行动是可持续的。”孟祥胜表示,它将引领社会潮流,让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